发布时间:2023-12-12
我国钢铁生产消费规模大,矿产资源是钢铁行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然而,我国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迈进过程中,矿产资源保障方面并不是“高枕无忧”。日前,在“2023钢铁产业链安全保障大会”上,多位专家以“强化原材料保障夯实产业链安全”为主题展开了讨论。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正加速由“数量”发展向“质量”发展转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认为,走进新时代,我国已经站在世界钢铁行业的中心地位,正在向“钢铁强国”迈进。但是“资源强国”任重道远,在矿产资源保障方面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我国钢铁行业资源保障要有更加长远的战略规划,并要持续推进取得成效。
我国钢铁产业链上游压力增大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矿产品消费国、生产国和贸易国,已经形成全球最完整的勘查、采选、冶炼、加工和应用产业体系,但是部分矿产品增长乏力或有下降趋势,供需矛盾突出,产业链上游压力增大,战略性矿产品三分之二对外依存度过半,尤其是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卡脖子”风险极大,增强资源保障能力是钢铁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铁矿石等原材料是钢铁工业的粮食,也是关系到我国钢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关键因素。由于受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对国外铁矿石的过高依赖可能对我国钢铁行业原材料安全、产业安全造成威胁。为提升我国钢铁行业资源保障能力,2022年1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研究提出了“基石计划”建议,目前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已经形成了有效的两级推进协调机制,对国内铁矿资源开发作用显著。
据了解,“基石计划”将海外矿、国内矿和废钢三个方面的单项工作整合为一个面向中长期资源保障整体方案,扩大包括国产铁矿石和废钢回收利用在内的自有铁矿石资源供应比例,进一步加强海外铁矿石资源供应链合作和资源投资合作,从根本上解决钢铁产业链资源“短板”问题,真正建成有资源保障基础支撑的“钢铁强国”。
我国钢铁行业已经进入深度调整期,呈现出“高产量、高成本、高出口、弱需求、低效益”的运行态势。骆铁军认为,尽管当前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遇到一系列困难与挑战,但应充分认识到,钢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没有变,仍是实体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顶梁柱”和“压舱石”,促进钢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意义重大、使命光荣。
我国钢铁行业延伸上下游产业链
当前,我国矿产资源保障面临的问题是,全球铁矿石供需双方地位不对等,导致我国铁矿石价格话语权弱。自2019年以来,国际铁矿石价格波动上涨,特别是2020年疫情给全球政治经济走向增添诸多变数,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进入动荡变革期,在金融炒作等诸多因素推动下,进口铁矿石价格不合理大幅攀升。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钢铁处副处长时一钧认为,钢铁行业必须要把资源保障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国内外资源,保持定力、久久为功、持续推进,切实增强铁矿石、废钢、铁合金、焦炭等资源保障能力。钢铁行业相关部门、地方、协会、企业应继续汇聚合力,按照相关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资源保障工作与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统筹协调起来,打通供给堵点、卡点,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有效畅通钢铁工业经济循环。
根据预计,未来我国国内对高品位低杂质含量铁矿石产品需求将保持结构性增加态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范铁军分析,我国铁矿石保障趋势方面:一是铁矿石需求逐步下降,高品位矿需求增加;二是铁矿石供应“外增内减”趋势逐步扭转;三是铁矿石价格将波动下行并维持在合理区间。同时,就我国钢铁原材料保障提出建议:一是建立多维度、多元化的资源保障体系;二是提升钢铁产业集中度;三是加大工艺和技术创新,减少传统原材料需求;四是提升废钢保障能力;五是加大优质原材料供应能力。
钢铁行业资源保障还需更加长远的战略规划。骆铁军表示,一方面要加快国内资源的开发,推进国内重点项目开工建设,让具备条件的矿产资源能够更多地被发现,更快地被利用,促进重要矿产资源增储上产。另一方面,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和发展与国际矿产资源产业的合作,加强海外矿产资源投资引导和协调,推动海外矿产资源开发和进口来源多元化,继续推进中国钢铁工业国际化进程。
范铁军则认为,应当建立多维度、多元化的资源保障渠道。同时,提升钢铁产业集中度,改变当前铁矿供需双方地位不对等导致价格话语权弱的问题。此外,还应加大工艺和技术创新,减少传统原料需求,推进大型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并加大优质原料的供应能力。
(内容来源于中国工业报、不锈钢及特种合金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