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行业新闻

船板生产企业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发布时间:2009-12-02

信息来源:信息资源网

船板生产企业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韩国产业研究院(KIET)日前发表了题为“全球危机以后造船产业的变化和中国支援政策的新闻看点”的调研报告。报告预测,2010年中国的新船建造完工量将超越韩国。该报告认为,今年中国的新船建造完工量将达1600万修正重吨,韩国为1650万修正重吨;2010年,中国新船建造完工量将达到2000万修正重吨,韩国新船建造完工量将达到1800万修正重吨。

KIET认为,韩国船企应该在海洋工程项目设备需要的高附加值造船板方面实现“差别化”和“专业化”,以此来增强国际竞争力,并应将此列为船舶工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中国和韩国船企手中的船单相当于今后2至3年的建造作业量,因此这期间,中韩两国对船板的消费需求将保持增长势头。

目前,我国船板供货数量已能充分满足造船企业的消费需求,但随着我国造船工业布局的变化,生产规模的扩张,造船和海工项目设备生产种类的增多以及技术质量与附加值的升级,要求船用钢材也要同步实现升级,这就向生产船板的企业提出了新要求。

我国造船工业的三大市场板块分别建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三者的年造船产能均能达到1000万至2000万载重吨的规模,年船板消费需求量均可达到300万吨左右,而我国生产船板的钢企绝大部分远离这三大造船基地。一些船板生产基地在内地,受陆路运输条件所限,生产的船板宽度和长度适应不了造船分段件大型化、重型化的需求。

此外,长途陆运难以保证船板不变形。日本和韩国的船板生产基地均建在沿海地带,离造船企业近,大尺寸船板和普通船板均通过海运,而且用规格不同的专用船板箱(类似卡车的货箱)装货,再将整个船板箱整体起吊装卸进驳船海运,防止了运输过程中的船板变形。

随着我国船企大型船舶和海工设备建造能力的提高,5米宽度的厚板需求量增多,但这种产品我国仅有极少数钢企可以生产,且珠三角地区的厚板生产能力仍是空白,因此还得靠长途运输或者进口,这自然增大了造船企业的生产成本。

从对船板长、宽的要求看,钢铁企业生产的船板规格不能满足需求。国内船板的宽度和长度是生产时定死的,生产线上产多宽的,就供多宽的,长度最大为12米。而日本、韩国和欧洲国家的厚板生产可根据需求安排,在5米宽、最大长度为24米的范围内几乎可以按需求选择。

船板的质量控制和稳定性亟待加强。国内船板整体质量已得到国外船企和钢结构用户的认可,但质量控制和稳定性与国外产品有差距,如船板在屈服强度、冲击韧性、边缘夹层、板后公差、表面轧钢平整光滑度等方面与国外优秀产品存在差距。

由于存在上述问题,国外船东的监理对我国船板的超音波探伤抽查率、工项性能抽查率等方面的要求都大大高于正常水平。我国生产的钢材采用负公差计算方法,一旦外国船东批查超差,就招来产品批量报废。我国产高强度厚板存在表面氧化层又厚又硬的问题,H型钢表面轧制质量不稳的现象较为普遍,胶板轧辊挤压处起皮和拉痕现象较普遍存在。

针对船板生产供应存在的问题,造船业界的专家建议:船板生产要考虑布局配套,特别是宽幅船板轧机,要根据国家造船规划的三大基地来进行适当的布局调整,就近生产供货;船企与钢企互为上下游产业链环节,要加强双向交流信息,日本和韩国的钢协与船协就建立了交流和协调机制,使钢企能及时了解船企的需求变化;船板的冶炼和轧制要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对现有设备不断进行改造升级,使生产的船板能跟上船企需求变化步伐;船板生产企业可以到重点船企作些调查,掌握船企需求的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