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3-16
信息来源:新华社
欲在“十二五”期间做好产业升级大文章钢铁工业须全力以赴打好“三大战役”
未来5-10年将是中国钢铁工业较为困难的一段时期,也是钢铁工业重要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机遇期,要想很好地把握这个机遇,做好产业升级的大文章,就要全力以赴打好联合重组、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这“三大战役”。
第一大战役:联合重组
联合重组是钢铁工业需要解决的最紧迫、最重大的任务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此次在“两会”上表示,“中国钢铁产能过剩是最为明显的,能力6.6亿吨,需求4.7亿吨,过剩1.9亿吨。同时还在新建许多钢铁项目,这样下去,中国的钢铁工业是没有出路的。”
中国钢铁工业的产能过剩,一方面体现在产能的绝对数字上,另一方面体现在产能的难以控制上。特别是在企业数量众多、结构分散的情况下,企业面对市场低迷、供大于求时,往往选择维持生产,宁可遭受损失也不愿意失去市场。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企业集中度较高时,企业调控生产以保持市场稳定的能力也越强。经历了几年的市场起伏,无论是钢铁企业还是政府,都已充分认识到联合重组的重要性。整合的大幕去年已渐渐拉起,未来几年我们会看到一出出精彩的“重组”好戏上演。
第二大战役:结构调整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酒泉钢铁集团前董事长马鸿烈委员表示,铁矿石涨价使钢铁企业利润空间下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钢铁企业需积极应对,一是通过减产,二是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调整产品结构必须以市场为依据,优秀的企业领导人必须掌握世界和本国的钢铁市场,根据政治、经济、时局形势来进行判断。
钢铁企业的结构调整,一方面体现在长材、板材等大品种的结构上,另一方面体现在钢材品种的技术含量上。由于前些年国内企业过分追求上大高炉、大转炉、板材轧机,使得产能绝对数字不断膨胀的同时,企业通过关停设备有效控制产量的成本越来越大,产能越来越难以控制。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要加快联合重组步伐,更要提高研发的投入,使得这些设备能生产技术含量更高的品种,以替代进口并打入国际市场,从而有效减少这些品种的相对过剩。
目前国内钢铁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是不低的,但主要问题是企业的研发往往是“单打独斗”,而一些高端技术研发又需要大量的投入,一家企业往往难以承担。有政协委员指出,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部门或者行业组织发挥作用,组织国内企业共同攻克一些关键的技术以提升中国钢铁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第三大战役:节能减排
钢铁行业是典型的高耗能行业。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冷水江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陈代富表示,对于高能耗、高污染的钢铁企业来说,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从单纯依靠投资扩大规模获得效益,向深挖内部潜力获得效益转变,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由高能耗、低产出向低能耗、高产出转变。
过去几年,中国钢铁行业设备更新的投入很大,一些大型企业的能耗指标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而随着许多小高炉、小转炉的淘汰,进一步减排的潜力已十分有限。可喜的是,新型炼铁工艺已经显露出较大的减排潜力,COREX工艺也于2007年底在上海投入使用。这方面中国钢铁企业应加强研究,争取走在世界的前列。
而随着中国钢材蓄积量的不断增加,建设电炉钢产能也应该列入中国钢铁企业的议事日程。同传统的高炉-转炉工艺相比,采用废钢的电炉工艺在节能减排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其能耗只有高炉-转炉工艺的一半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量更是后者的四分之一。此外,与高炉-转炉工艺相比,电炉设备开关的成本更低、更灵活,因此对控制生产节奏、维持市场稳定都是有利的。从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进程来看,发达国家的钢铁工业都经历了电炉比例逐渐升高的过程。例如美国电炉钢的比例在45%左右,而美国又是全球钢市成熟度最高、价格调控能力最强的国家,也是引领全球钢市走向的国家。
业内人士指出,国内企业应早做准备,及早建设一批电炉设备,以加快钢铁工业的工艺结构调整,并为国家的减排大计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