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7-08
据新华社信息
“首钢重组通钢的事情要黄了。”某大型国有钢铁企业一知情人士日前透露,首钢重组吉林通化钢铁(通钢)的进程,目前已基本陷于停滞状态。首钢一位内部人士也表示,首钢重组通钢目前是“没谱的事情”。而吉林省政府与首钢在关于通钢的改造计划及发展战略上分歧较大,是目前造成首钢停止重组通钢的主要原因。
控制权争夺
在我国,几乎每一个钢铁企业跨省重组的失败案例,都与当地政府的参与有关系。首钢重组通钢,同样难逃类似的命运。地方政府反对跨地区重组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税收分配方面的原因,而这,也是近20年来我国钢铁业兼并重组的最大障碍。
据了解,税收分配问题并不是阻碍首钢重组通钢的最大因素。知情人士称,首钢已在重组方案中同意将全部税收归吉林省所有,首钢的条件则是控股通钢。重组双方的分歧主要集中在权力再分配、通钢改造计划这两个方面。
据知情人士表示,承诺既出资又出技术的首钢,则希望无论在改造通钢过程中,还是通钢“脱胎换骨”后,都能对其掌握主动权。然而,尽管吉林省政府方面同意首钢控股,但在实际的权力分配中,依然坚持由吉林省政府行政指派的管理层掌握通钢的经营决策权。首钢控股的要求名存实亡。其次,首钢方面还希望通钢成为其全国布局的一颗棋子。根据首钢的计划,通钢部分低端产能将置换成热轧、冷轧等较高端的生产线,产能保持在500万吨至600万吨左右,但通钢是吉林省唯一的省属钢企,吉林省一直希望扩大通钢产能,对吉林省来说,做强很重要,做大也不能放弃。
这意味着,首钢与吉林省政府在战略规划上存在分歧。首钢集团董事长朱继民曾表示,首钢重组通钢的动力在于,重组符合首钢发展的整体规划。一位接近吉林省国资委的人士表示,吉林省政府认为,吉林省对钢材需求很有潜力,而目前吉林省大部分钢材由周边地区的钢厂生产,这等于是为周边省份的财政作贡献,因此,通钢有做大的基础和必要性,并提出通钢产能要突破1000万吨。
此外,对于重组通钢,首钢一开始的态度就是“可并,可不并”。“我们的积极性并不高,要做好通钢的业绩,必须从里到外改造通钢,代价挺大的。”上述首钢内部人士表示。
通钢“自我重组”
通钢重组可追溯至2005年。吉林省对通钢实行改制,主动邀请鞍钢重组通钢,但最终选择了报价更高的民营企业建龙钢铁。
去年7月,建龙集团二次入股通钢,计划持有通钢65%股份,但遭到通钢职工的抗议。随后,吉林省政府为平息民怨,宣布“建龙永不参与通钢重组”。通钢重组暂时搁置,业内对通钢重组事宜也变得警觉而敏感。
去年下半年,吉林省国资委重新引进通钢重组方,再次邀请鞍钢和首钢重组通钢。据了解,鞍钢是吉林省国资委的首选重组方,当时鞍钢也曾表示出浓厚兴趣,但最终由于鞍钢没有满足通钢提出的重组条件而放弃。首钢因而成为重组通钢的唯一候选人。
事实上,首钢对通钢进行调研后,并未向吉林省政府表现出明显的重组意愿。上述首钢内部人士表示,首钢原计划今年6月份签署协议的前提是重组调研的结果符合预期,但目前谈得不太好。今年3月中旬,在引进重组方进展不大的情况下,通钢内部打出了“自我重组”的口号。第一步是理顺管理环节方面,然后是将生产、销售、采购、资金等任务落实到部门单位。
通钢“自我重组”的计划还包括产能置换。据了解,通钢淘汰落后的一期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22亿元,新建一个高炉、一个120吨转炉、一架连铸机,预计2012年竣工。今年4月,通钢还恢复冷轧项目的生产调试,该项目计划投资29亿元,一共有七条生产线,产能约110万吨。但知情人士表示,上述冷轧项目工期很长,投资很大,通钢凭借自身力量完成该项目的可能性很小。
由于通钢技术装备较落后,在国家铁腕淘汰落后产能的背景下,通钢面临巨大压力。此外,目前,钢材价格持续下跌,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加上建筑钢材市场持续低迷,通钢再度陷入亏损泥潭。知情人士表示,通钢引进重组方的计划不会改变,但最终由谁来重组,目前尚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