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9-08
据信息资源网
日前在青岛举行的山东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暨创新能力建设研讨会群贤毕至。中国工程院钢铁领域资深院士,在原院长徐匡迪、副院长干勇的带领下几乎悉数到会,并着重围绕日照钢铁基地的规划建设提出建议。
作为全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惟一试点省,山东的绿色钢铁经济新模式引人关注。据悉,本次调整定调“突出沿海、优化内陆”,重中之重是建设日照钢铁精品基地,该基地将形成1635万吨钢的综合产能。在此过程中,现日照钢铁公司将被纳入精品基地的统一规划,保留产能控制在500万吨。由此,山东将形成“一个临海钢铁精品基地、几个专业化生产区”的钢铁产业新布局,沿海产能占山钢集团总量的50%以上。
“一大几专”或“一大几特”
“济钢、莱钢是国内地区性钢企中的佼佼者,但受总体架构的限制,也成不了一流钢厂。”干勇直言,因此进行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对于山东这样一个位居全国前三的产钢大省而言,尤为迫切。此时,已上升至国家试点层面的山东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正紧锣密鼓。
“2010年全面完成山东钢铁集团对日照钢铁公司的重组,适时完成对青钢的重组。”山东省发改委主任张超超道出第一轮调整的时间表。
时间表背后,是一系列战略构想乃至行动。最重要的动作,是在日照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钢铁精品生产基地。同时,将压缩山东钢铁集团所属济钢、莱钢产能;搬迁青钢,与日照钢铁精品基地统一规划,在胶南形成以高档涂镀层板为主的板材深加工生产区。由此,关于济钢、莱钢、青钢的后期走向已基本尘埃落定。
结构调整试点还涉及资源保障能力的提升。张超超表示,山东将合理配置开发省内铁矿资源,储量3000万吨以上的铁矿资源优先配置给省内大型钢铁企业。山东未来的钢铁产业格局将是“一大几专”或“一大几特”,也就是一个大型钢企,辅之以数个专业化的特色钢企。
方向:向沿海转移
本次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的载体选定山东钢铁集团。山钢集团董事长邹仲琛表示,该集团发展重心将由内陆向沿海转移。这正契合了山东省钢铁产业布局的调整方向。
重心东移,意味着对内陆钢厂的压减。据了解,山钢集团的规划是,济钢形成以中厚板系列产品为主的专业化生产区;莱钢形成以H型钢、优特钢系列产品为主的专业化生产区;以张店钢铁为平台,整合淄博地区钢铁产能,形成以建筑钢材为主的专业化生产厂区。记者注意到,自山钢集团组建以来,就确立了“突出沿海、优化内陆,精品与规模并重”的战略。该战略背后的现实是,山钢集团颇有些“大而不强”。让邹仲琛深感忧虑的是,山钢的产业布局之困:主要产能分布在中心城市和内陆山区,受土地、环保、运输、水资源等条件的制约日益严重。80%以上的铁矿石原料依赖进口,吨钢物流成本比沿海沿江企业高出200-300元左右。同时,邹仲琛坦言,山钢整体工艺装备水平不高,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120吨以下转炉产能分别占总产能的22%、46%。“若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产业布局调整为龙头,加快进行产品结构、装备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邹仲琛说。国家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落定山东,正是千载难逢的良机。记者从山东省发改委获悉,到2015年,山东钢铁集团产能达到3800万吨,占全省比重提高到76%;山东沿海钢铁产能比重提高到43%以上。
重点:日照钢铁基地
结构调整背景下,日照钢铁精品基地被寄予厚望。记者从山东省发改委获悉,其被定位于“国际一流水平的钢铁基地和国内钢铁低碳经济示范基地”。
邹仲琛透露,日照基地将争取在2015年前分两期建成。现在的日照钢铁公司将被纳入精品基地的统一规划,其落后工艺装备将被淘汰,日钢保留产能控制在500万吨。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日钢目前产能已达1200万吨。不难设想,日钢将经历一场凤凰涅槃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