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5-05
据新华社信息
4月29日,攀钢旗下上市公司攀钢钢钒、攀渝钛业及长城股份的第二次行权结束,意味着鞍钢担任攀钢现金选择权第三方的任务基本完成,与此同时,鞍钢、攀钢的实质性重组开幕。
鞍钢集团总经理张晓刚就此表示,将在两年内基本实现鞍钢和攀钢资产、资源、业务的实质性整合及一体化运作。而此次由资本市场骤变引发的重组,也直接推动了“大鞍钢”将产融结合作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国资委和业内专家对外评价此次重组是“央企之间第一起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联合重组的案例。” 张晓刚表示,鞍钢重组攀钢有一定的运气成分。2007年11月26日,鞍钢接到攀钢发来的一封紧急求助函,请鞍钢帮助解决整体上市过程中的分离交易可转债补充担保和吸并换股现金选择权第三方两个困难。4天后,鞍钢党政联席会议作出决定,同意为攀钢分离交易可转债提供担保和作为现金选择权第三方。
调整资产结构
攀钢花落鞍钢,也使得鞍钢对其资产结构和产业布局进行调整。
张晓刚表示,围绕重组的战略目标,鞍钢将重新梳理整合业务板块,对发展规划、资源配置、项目建设进行重新统筹规划。
“大鞍钢”战略调整的第一步,是攀钢钒钛置出其从事钢铁业务公司股权及本部资产归鞍钢,鞍钢则将部分矿产资源注入攀钢钒钛。资产置换结束后,攀钢钒钛将成为铁矿石和钒钛类资源企业,鞍钢股份的钢铁主业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并借此进入西南市场。
对此,张晓刚表示,鞍钢与攀钢联合重组后,资源优势将更加明显,将在提升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平抑铁矿石价格、增强铁矿石谈判话语权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鞍钢和攀钢针对注资方案展开的博弈最先来自鞍千矿业。上述资产置换方案公布不到一个月,攀钢钢钒即公告,公司通过了与鞍钢股份协商一致的《铁精矿供应协议》,该协议较2009年公司与鞍钢集团签订的供应协议,发生了两点变化,一是协议有效期由2年变更为3年,二是之前享受集团5%的优惠已经取消。
上述两点变化将使鞍钢股份的既得利益受损。对此,鞍钢股份方面回复,股份公司5%的优惠政策今年没有取消,依然按照之前的采购方案执行,公告所说的取消优惠只是攀钢钒钛单方面的意思。
尝试产融结合
“大鞍钢”的成立,改变了国内钢铁业的版图,张晓刚也借此提出了“到2015年,年产钢将达到6000万吨以上,进入世界钢铁行业前五位”的目标。
在一定程度上,获得重组攀钢的机会也是鞍钢凭借资本金融运作手段尝到的甜头。在此基础上,鞍钢将产融结合作为其商业模式的重要转型目标。
针对央企进行的产融结合尝试,国资委的态度经历了由反对到默认,再到“支持部分有条件的央企搞产融结合”的转变。但至今,产融结合依然是很多企业不敢碰触或者不敢走得太近的“雷区”。
在产融结合方面,鞍钢和宝钢的看法一致,就是“加快推进钢铁企业实现产融结合,对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很重要。”
张晓刚表示,通过金融业务拓宽企业融资平台,可以为企业收购兼并,实施主业改造等提供金融保障,通过信托投资为企业提供投资平台,可加快钢铁主业资产增值。然而,由于产融结合风险极大,鞍钢内部对产融结合的态度也非常谨慎。一位鞍钢高层表示,鞍钢以前坚持不做金融,现在是“视情况而定,但不会像以前那样坚持不做金融,关键是做的方法要正确。”
对于具体的战略实施,鞍钢内部认为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逐步开展产融结合的各类金融业务,如开展证券、年金、期货、保险和参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IPO等业务;第二步创造条件参与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甚至银行经营等,最终构建起以集团为决策中心,包含内外部多个金融实体的金融平台。
鞍钢对产融结合制定的目标是:力争3-5年,使产融结合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