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行业新闻

钢铁深加工的利益驱动

外资加速布局我国钢铁业下游

发布时间:2011-07-21

据新华社信息

在钢铁物流行业摸爬滚打了10多年的钢材贸易商马腾飞最近明显感到,外资的不断涌入让自己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

“现在的贸易商已经不仅仅是从钢厂拿货,再送到客户手里的模式了,稍微有点资金实力的企业都在自己仓库附近建立了加工中心,可以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简单的裁剪和加工。”马腾飞日前向媒体表示。

在马腾飞看来,最近10年来,外资企业一直在不断进入中国钢材物流领域,凭借其高投入迅速占领市场。“日资企业的一台加工钢材的设备就要上亿元,我们根本拼不过。现在我们只能做中低端的钢材,高端的想都别去想。”马腾飞说。

外企加速布局 争夺下游阵地

据了解,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以外商独资或合资建设的居多,特别是日本和韩国,如以浦项、新日铁为代表的外资钢铁企业,以美达王、住友商事、三井物产为代表的外资商社,已经基本完成了在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的设厂布局。这些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主要从事家电、汽车、计算机、造船等行业的加工配送服务。

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尽管目前还没有统计过外资在钢材深加工领域的市场份额,但这些外资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通过其高效、低成本服务,已经占据了我国相当一部分高附加值钢材加工市场。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丁俊发曾公开表示,钢材物流的加工配送,是这几年外资进入的一个热点,这一领域的利润特别高。

专家认为,建立加工中心,是外资钢铁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扩张又一主要方式。与投资建生产工厂相比,一般国家在政策上限制较少,因而更容易进行。同时,通过加工中心,企业一方面可以更容易出口自己的产品,占据进口国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产品的供应链,与下游企业建立更直接而紧密的联系。

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统计,世界发达国家钢材深加工比重已经达到50%以上,而我国钢材的深加工比重仅为10%至15%。

中钢协原常务副秘书长李世俊说,实际上,钢铁企业通过加工配送公司提供钢材增值服务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在欧洲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他们73%左右的钢材是通过剪切配送中心去做。

“由于国内钢材深加工比重低,给了外资足够的市场空间。目前进入的主要是日韩的企业,下一步将是欧美企业进入。”山东一家钢企相关人士如是说。

国内钢企赢了规模 输了利润

钢企生产出来的钢材每吨钢利润不超过150元,在钢材深加工领域,比如经过再次加工后的冷轧产品,每吨差价就在500至800元,相当于比同类产品多赚8%至10%。这才是未来钢铁业的高利润点所在。

与外资企业10年来不断在钢材深加工领域布局相比,国内钢企的发力有些迟。

与浦项的船板有直接竞争关系的国内一家钢企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把建设船板深加工中心列入到了公司“十二五”规划中,但现在还处在论证讨论阶段,在哪建?建设多大的规模?还没有定论。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内钢企较少涉足钢铁加工范围,是由于钢企普遍把注意力放在了规模的扩大上,因为没有规模,就难以占据市场份额,从而完全忽略了下游客户的需要,这是我国钢企的一大教训。

过分追求规模性增长,并没有使钢企的利润得到提高。

工信部日前公布的《2010钢铁行业运行情况及2011年的展望》,再一次证实了钢铁行业利润缩水严重的现状:从重点大中型企业利润情况看,2007年以来,销售利润率逐年下降,2007年至2009年分别为7.26%、3.23%、2.46%。去年小幅回升至2.91%,但仍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6.2%的平均水平。

上述钢企负责人表示,外资企业进入这一领域,无疑会对钢企未来的销售产生影响,这些企业一旦做大,话语权就会增强,进而拼命压低钢材出厂价格。

不过,一些生产高端板材的大型国有钢企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开始奋起直追。

业内分析师认为,目前钢铁业形势不佳的局面,将迫使更多的钢企发展深加工业务,力争在钢铁产业链条中多赚几个环节的钱,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同时,这也是与海外钢企争夺市场和稳定用户的过程,因为浦项、新日铁等海外钢企都在中国布局钢材加工配送基地,即使现在不盈利,他们也要先夺得市场份额。

专家表示,国内钢企不能再各自为战,大型钢铁企业应联手在全国几个大区建立若干个钢材加工配送中心。

专家指出,加工配送中心不仅是销售产品,还要收集市场信息,承接部分订货任务,还要及时把产品质量改进、新产品开发、市场走向等方面的信息反映给钢铁企业相关部门,甚至参与产品使用说明编写和人员培训等工作。加工配送中心可以代替钢材市场部分中间环节的职能,减少炒作行为,可以起到稳定钢材市场价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