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9-29
据新华社信息
“中国钢铁行业的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为65%,而在日本、韩国,这两大原料的对外依存度几乎是100%,因此,中、日、韩的钢铁行业在原料价格话语权上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业内专家如是表示。
日前,在“2011亚洲钢铁论坛”上,与会的中日韩钢铁巨头纷纷发出呼吁,建议中日韩三国钢铁企业共同联合,控制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的快速上涨。
亚洲铁矿石之困
世界钢协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亚洲地区粗钢产量为88119.7万吨,中国、日本、印度、韩国的粗钢产量均进入世界前十,亚洲板块是不折不扣的“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基地”,其粗钢产量占据世界钢铁产量近三分之二。
但是亚洲巨大的钢铁产量却并没有带来相应的话语权,尤其是在铁矿石、焦煤等原料上,普遍对澳大利亚、巴西等国的铁矿石和焦煤等原料依存度很高,在原材料价格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并饱受高成本之苦。
据悉,以中国为例,今年上半年,中国共进口铁矿石33425万吨,同比增加2497万吨,增长8.1%,在铁矿石进口量猛增的同时,进口铁矿石采购价格出现了37.4%的同比涨幅。今年上半年,中国为购买铁矿石共支付外汇537.77亿美元,同比增加192.93亿美元。
专家进一步分析认为,当前日韩钢铁业面临和中国一样的困境。
日本特钢俱乐部前会长安川彰吉表示,目前日本制造业面临着几大发展难题,即日元升值对钢铁行业的压力、高额的法人税、贸易自由化问题、僵硬的劳务限制问题、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以及核电事故所引发的电力供应紧张问题。
尽管亚洲各国在铁矿石和焦煤方面饱受成本之痛,但与此同时,亚洲各国钢铁行业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却较为活跃。今年上半年,中国共进口钢材803.31万吨,其中从日本、韩国进口的钢材量占进口总量的73%。同一时期,中国的钢材出口量为2432.58万吨,其中对韩国的出口量占总量的23.05%,为各出口国之最。
“中日韩三国钢企应共同联合,一起控制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的快速上长,但与此同时,也要实现定期交流,商讨如何防止彼此之间的贸易纠纷。”韩国现代制铁副社长SongYoonsoon代表韩国方面表示。韩国钢铁在2008年前供给还是不足,但2009年后逐步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
原料话语权上的共同困境,以及相互之间活跃的钢铁贸易需求,使得亚洲各国的钢铁行业对沟通交流有着强烈的愿望。
合作难度较大
“中日韩三国的抱团合作在实际操作中难度比较大,特别是中国钢企集中度低,真正合作,可能也是部分企业先行尝试。”业内分析人士表示,“中日韩钢企合作,是有比较好的基础的,具体合作的话,一是产品共同研发,取长补短,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减少恶性竞争;二是原材料的采购,可以建立一个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沟通机制,或者成立一个采购小组,从而提升谈判能力。”与此同时,分析人士亦指出,上述想法较为理想化。
面对着亚洲钢铁行业普遍话语权缺失的现状,中日韩三方都对抱团合作寄予厚望,但对于如何实现抱团合作,目前各方尚未形成明确议案。
业内分析师对媒体表示:“现阶段相互抱团也就是相互学习、交流经验,但不同国家之间,涉及文化、政治等方方面面的情况不同,况且日、韩钢铁行业更为先进,产业链十分完整,在具体合作上要达成共识需要磨合。”与此同时,也有专家公开指出:“作为同在一个区域的参与者,重要的是应遵循市场规则,彼此间不恶性竞争。”
当日论坛上,不少与会嘉宾告诉记者,亚洲传统的需求强国高速增长期已过等因素,对亚洲钢铁消费市场负面影响正在显现。亚洲国家间的合作或需要一个非政府组织来推动,首先应探讨如何取得在铁矿石和焦煤上的更多话语权,其次才是各国如何在钢铁业环保、减排领域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