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0-13
据新华社信息
“如果说‘十二五’期间钢铁发展与之前有什么不同,我认为,最大的不同应该是观念需要转变。我们今后要靠‘绝招’,走高、精、尖的路子,以质量取胜,以品种取胜。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重大冶金装备自主创新和国产化为突破口,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长富这样表示。
回顾近十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钢铁行业在装备自主创新和国产化方面的成绩,张长富用“硕果累累”进行了形容:“主要呈现出5个特点:一是局面好,二是成果多,三是可持续,四是提升了竞争优势,五是推进了‘两化’深度融合。”
张长富进一步解释说,所谓局面好,就是目前钢铁行业的自主创新、国产化已经不是“单兵作战”了,而是形成了一种好的机制——科研院校、设计单位、钢铁生产企业、装备制造企业等各方紧密合作、联合攻关、市场化运作、利益共享、共赢发展,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活力。这种活力既靠行政,又靠市场,把大家组织起来,形成了全行业联合的优势。
“十一五”期间,国内6家大型钢铁集团和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大学以及中国钢研科技集团组建了“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解决钢铁行业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等巨大制约因素。这一模式的探索,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而在宝钢梅钢1420冷轧项目自主集成创新这一国产化示范项目的建设上,也实现了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生产、研发、设计、制造四位一体的集成创新。这一模式也成为了加快冶金装备国产化的最佳模式。
张长富介绍说,在9月份召开的钢铁行业重大冶金装备自主创新和国产化成果审核会议上,涌现出了230多项成果,涉及矿山、烧结、炼铁、炼钢、连铸、轧钢等10个大类。比如,在“十一五”期间,我国自主开发了控制冷却系统,其中包括反映世界控冷技术最高水平的超快速冷却技术和直接淬火DQ技术,与轧机配合,实现了控轧控冷TMCP技术的创新发展。而BiSMEP一体化板型技术和整套工艺数学模型的成功应用,也使我国冷轧成套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建设能力跻身于世界一流水平。
对于这些成果,因为从设计、研发开始,到之后的制造、运行,都实现了自主设计和自主集成,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从而没有“受制于人”,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也正是凭着自主知识产权的掌握,冶金设备的“中国制造”在国际上已经有了相对优势:2250热连轧机出口波兰,用在安赛乐米塔尔克拉科夫钢铁厂里;中国设计的3000立方米高炉在土耳其顺利出铁——“在国际竞争中,不管是在技术上、经济上、服务上,我们都具备了与国际供应商平等竞争且胜率不低的相对优势。”张长富表示。
有了先进的装备,如何更好地管理、控制、监测这些设备?通过信息化,带动了工业化,促进了生产的自动化,为设备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创造了保证条件。对此,张长富举例说,以某些大钢企“设备点检定修制”为代表的维修模式就是一个具体体现,使设备管理从事后维修状态,向着把握倾向、掌握动态、预知维修的状态发展。
应该说,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方针和措施的指导、推动下,重大冶金技术装备自主创新和国产化工作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然而,在接下来的5年,冶金装备自主创新和国产化工作应该怎么推进?目标是什么?
“首先就要定好位,就是抓重点、攻难点、造亮点。”张长富指出,现在钢铁行业自主创新和国产化工作的重点、难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低品位矿采选冶炼,高炉渣生产碳化渣及配套四氯化钛、氯化钛白,转底炉直接还原钒钛磁铁矿等资源综合利用的装备技术。二是熔融还原等非高炉炼铁、烧结脱硝脱二恶英、高炉喷吹焦炉煤气等节能减排前沿装备技术。三是大型电炉成套设备、薄带连铸短流程产业化、煤针状焦产业化、工业核心工业控制器系统研究与开发等冶金控制装备技术。
“抓住了这些重点、难点,攻克了之后不就都成为了亮点吗?”张长富说,定好位了以后,还要继续完善目前这种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制和机制。他表示,搭建了研发平台之后,关键是要使这一平台有活力、有攻关能力。这就需要一个好的体制、机制,能够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调动方方面面的资源,让大家有积极性去干、愿意去干。好的平台搭建起来以后,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就可以瞄准国际前沿、占领高端,提高行业的自主创新和国产化水平。
在谈到冶金装备国产化所面临的问题时,张长富建议,对于一些国产化的示范工程,对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可以在大原则之下,出台一些细则,制定具体的措施,让企业得到政策的实惠,以加速推动国产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