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行业新闻

通胀、经济增速双双下行

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可期

发布时间:2011-11-09

据新华社信息 

最近两个月对很多钢铁企业来说,都是种煎熬。从9月份开始,螺纹钢、线材等主要建筑钢材价格连续出现每吨数十元的阴跌,进入10月份,形势发展为每吨几百甚至上千元的“暴跌”。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表示,钢铁行业可以视作经济形势的“晴雨表”,钢材需求回落以及钢价下跌都反映出经济增速的下行态势。

经济数据“降声”一片

钢铁行业的不景气,只是经济增速下滑众多迹象中的一个。包括钢铁行业在内的28个行业生产经营情况的PMI数据,或许更能说明实体经济活动在放缓。

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4%,创下2009年3月以来最低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员张立群分析称,PMI指数回落预示第四季度经济仍有可能继续下滑。

事实上,从更深层次来看,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确实无法如以往那样亢奋。

受海外需求减少和国内紧缩政策的双重影响,出口下行趋势明显。9月份出口同比增幅从8月份的24.5%降至17.1%。市场普遍预计,由于外需环境没有改善,10月份出口同比增速将进一步放缓到13%。

过去几年,投资对中国GDP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但今年以来,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9%,比上半年回落0.7个百分点。专家表示,随着政府主导的“四万亿”基础设施项目在今明两年陆续完工、商品房投资增速在调控中跌落,而保障房在前三季度已几乎全部开工,进入四季度之后,房地产投资下滑的影响集中释放,势必拉低投资增速。

此外,与出口和投资相比,消费虽然保持平稳,但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却创出七年来的最低水平。

宏观政策走“平衡木”

同样是“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回落却成为利好,并被市场解读为中国经济成功“软着陆”的有利条件。

9月份CPI回落至6.1%,通胀拐点已经确认,市场普遍预期,随着10月中下旬蔬菜和猪肉价格的回落,以及翘尾因素的影响,10月份CPI将明显回落至5.5%左右,年底将继续回落至5%以下。

“物价高位回落,表明中国经济已经成功实现‘软着陆’。”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说。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也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基本实现“软着陆”,明年中国经济将会出现平稳增长,仍能保持8%甚至8.5%以上的增速。

樊纲称,中国经济最优的增长不是两位数增长,而是可持续的、没有通货膨胀也没有通货紧缩的增长。要实现这种健康增长,在某些时候经济会出现一定下滑,但下滑并不意味着滞胀。中国经济增速从11%降到9%,在世界范围内仍属于高速增长,而且是比较稳定的增长。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速的下滑,“保增长”已成为未来宏观政策的重要落脚点之一。鲁政委指出,未来政策将进入走“平衡木”状态,即宏观调控政策需在“增长”和“通胀”之间求得平衡。

政策传递“微调”信号

下半年以来,决策层多次对实体经济进行密集调研,仅10月份一个月,就有一系列经济政策密集出台。

10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数项举措;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9项经济部署,明确提出宏观调控政策将“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同时,就稳定物价、保障农业生产、坚持房地产调控、支持小微型企业、防止年终突击花钱等作出一系列部署。

每年第四季度一般是经济工作承前启后的关键期。按惯例,中央将于12月份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一年的经济发展状况,同时确定明年宏观调控的政策方针。因此,市场人士解读,上述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动向,既是为今年经济“收官”谋划方案,也是为将要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准备,进而为明年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实现中国经济“软着陆”打下基础。

事实上,在政策“微调”的信号发出后,市场已形成未来宏观政策会趋于定向宽松的预期。不过,多位专家表示,政策会出现结构性调整,但就此判断政策基调转变为时尚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