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11-23
据新华社信息
业内专家近日撰文指出,在当前国家银根紧缩和行业利润低迷的背景下,钢铁企业的财务资金风险明显上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资金周转风险,突出表现为企业回款总量和质量“双降”,应收账款上升,现金净流出加速,资金周转压力加大;二是筹资风险,银行融资难度加大;三是投资风险,企业面临在建项目因现金流不足被迫停建的问题;四是信用风险,如逾期还贷、信用等级下降等对企业日后再融资造成了恶劣影响;五是担保风险;六是权益风险。在专家看来,这些风险须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强化资金管理予以防范。目前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建立、健全资金预算管理体系,确保收支平衡。健全的企业预算制度实际上是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体现。完备的预算制度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进行监督控制、审计考核的基本依据。为此,企业要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管理机制,对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实施预算编制、分析、考核制度,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金收支纳入严格的预算管理程序之中,做到量入为出、精打细算、科学理财、严格考核。
第二,建立、健全财务信息评估体系。企业资产负债率高、效益低下甚至资不抵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调度不合理,可能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或资金冗余;资金活动管控不严,可能导致企业资金被挪用、侵占、抽逃,甚至遭遇欺诈。若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就要建立、健全财务信息评估体系,做到财务信息真实、全面、清晰,评估合理。
具体做法是:首先,制定合理的信用标准和信用政策。信用标准是指企业同意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时要求对方必须具备的最低条件,一般以坏账损失率表示。企业信用标准越高,坏账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小。但是,过高的信用标准不利于企业扩大销售。相反,如果企业的信用标准过低,尽管有利于企业扩大销售,但会相应增加坏账损失和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与管理成本。因此,企业要制定一个合乎自身情况的信用标准。其次,在信用期限方面,企业应参考所处行业的惯例,立足于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制定出恰当的信用期限和信用额度。因此,在销售发生前,赊销应经过审批。审批人根据销售与收款情况,在有效范围内进行审批。对于超过公司销售政策和信用政策规定范围的特殊销售业务,公司可进行集体决策;在市场信息和客户信用情况发生变化时,企业须进行必要的调整,使之符合企业利益的需要。再次,制定合理的收账政策。企业制定收账政策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用多种方法催收赊销形成的应收账款,以便与客户保持良好的业务关系。
第三,责权分明,严格执行授权批准制度,防止人治冲击法制。当前,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规章制度不健全而出现人治高于法制的现象。同时,由于没有严格的监管机制,内部控制失去了制衡和监督的现象。要实现企业资金的有效控制,就要实现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严格执行授权批准制度。授权批准制度是指单位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不能搞任何形式的变通措施。授权批准要求单位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者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审批人应当严格按照授权批准权限的规定,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经办人应当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货币资金业务,经办人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第四,完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体系。货币资金是企业所有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由于它具有高度流动的特点,很容易被贪污、盗窃和挪用。要防止、杜绝这些现象,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坚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舞弊行为的职务。单位在设计、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应确定哪些岗位是不相容的,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比如,做到会计和出纳相分离、保管和出纳相分离、网银支付提交人员和授权人员相分离。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不但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使内部会计控制得到保障,有效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二是对货币资金的收支要严格控制。例如,对现金实施专人管理,严格执行库存现金限额制度,严格执行定期现金突击盘点制度和核对银行账的制度等,特别要加强对网上银行与支付系统的控制。
第五,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体系,注重资金风险分析和预测,加强资金风险监控。企业经营方式的复杂化、多元化、国际化,对企业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必须重视企业内部审计,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体系。同时,在资金使用上要慎之又慎,防止决策失误和管理失策,经常对资金风险进行分析和预测,加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