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1-19
据信息资源网
近5年来,中国钢铁工业科技发展有了显著进步。随着国家对钢铁工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及世界钢铁工业科技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未来10年,钢铁工业科技发展的方向何在?在日前召开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2年理事(扩大)会议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王晓齐对《2011-2020钢铁工业科学与技术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行了简要说明和解读。
据介绍,《指南》由概论、资源、产品、工艺、冶金装备与自动化、节能和低碳排放、环境保护和职业安全卫生等七部分内容组成,由中国金属学会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共同组织行业100多名专家,历时3年完成初稿,目前正征求行业、企业意见,将在进一步修改后正式印发。
近年来,钢铁工业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钢铁产品品种、质量明显提高,基本满足了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钢铁工业技术和装备水平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减排取得显著进步。
对于钢铁工业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王晓齐指出,企业技术创新总体水平不高,尤其缺少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部分品种质量还不能适应用户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新要求;节能减排和低碳生产与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相比还有差距;信息化、自动化带动钢铁转型升级与国际上先进企业相比还有差距;低品位难选矿的综合利用水平有待提高。
针对这些现状,《指南》提出了未来钢铁工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努力使钢铁工业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制造业,成为经济效益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钢铁产业。
具体来看,要坚持市场导向和用户至上的原则,把用户和市场的需求转化为企业的商机和创新的动力,不仅要重视产品研发和质量提高,还要重视用户使用技术的开发;要坚持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相结合的方向,把加强研发和加快技术改造紧密结合,加快新工艺、新技术、新品种产业化进程;要坚持系统优化的理念,把各工序和各部门技术创新、效率提高与全流程分析、系统优化相结合,推进企业整体效益提升;要坚持钢铁产品全寿命周期节能环保的观念,既要重视钢铁产品制造过程中资源、能源的节约和碳排放的降低,也要重视社会和下游行业使用新型钢铁产品带来能源和资源的节约和碳排放的降低;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开放的科技创新体系,既要依靠国内科技资源加强自主创新,也要重视利用国外科技资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据王晓齐介绍,《指南》提出的主要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国内铁矿、锰矿、铬矿、焦煤等资源科学勘探的力度,加强深部开采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提高量大面广的产品档次、质量和稳定性,确保重点工程和各行业转型升级所需钢材品种、质量和应用的要求,全面推进钢材产品标准升级;提高设备大型化、成套装备自动控制和核心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水平,冶金装备在高精度、高智能化、高效率、高可靠性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加快推广节能减排和环保技术,调整流程结构,钢铁生产各工序和全流程实现高效优化,吨钢综合能耗和吨钢二氧化碳排放、万元增加值能耗及环保指标达到《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要求。
王晓齐指出,在《指南》概论中共列出了几十项技术,包括应加快推广应用、应积极研发和推进工程化的技术,以及应研究和探索的技术。
其中,应加快推广应用的技术是一些成熟的共性技术,须加大推广力度,并在推广中不断优化。这些技术主要包括:新一代钢铁流程技术,露天开采转地下开采平稳过渡及联合开采技术,低品位难选矿综合利用技术,大中型高炉的高效、节能、长寿综合技术,高效低成本的转炉洁净钢生产系统技术,以超快冷为核心的新一代控轧控冷技术,提高钢材强韧性、服役性和使用寿命的系统技术,推广“三干一水”和副产煤气综合利用技术,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及优化调控技术等。
应积极研发并逐步推进工程化的技术主要包括:高炉炼铁二氧化碳减排与利用关键技术,非高炉炼铁技术,无头轧制和半无头轧制技术,薄带铸轧技术,冶金在线设备故障诊断、精确监测预报和维护技术,钢材性能在线监测、预报和控制技术,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此外,应研究和探索的技术主要包括:钢渣、铁渣显热回收和综合利用技术,清洁能源在企业的高效利用技术,钢铁复合材料生产加工技术,Oxycup竖炉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存储和利用技术,呋喃的检测、预防和治理技术等。
王晓齐还指出,这些技术应引起钢铁企业的广泛关注,并加大研发、探索、推广和优化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