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2-21
据新华社信息
新年伊始,世界银行在展望全球经济形势时认为,今年“将是非常困难的一年”。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不少机构对中国经济的悲观预期似乎多了起来。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特别是经济增速的逐季回落?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否发生重大变化?能否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态势?记者日前采访了长期就职于宏观管理部门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朴民。
正确认识GDP增速逐季放缓
去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李朴民认为,去年中国经济发展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其中,GDP增速达到9.2%。谈到GDP增速的逐季放缓问题时,他强调,要正确分析和认识,去年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着力点放在调结构、转方式、控物价、惠民生上,经济增速适度放缓在一定程度上是主动调控的结果。
在李朴民看来,去年中国GDP的增速保持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横向比较,综合有关国际组织的预测,去年世界经济增长预计在3%左右,中国经济增速是世界平均增速的两到三倍,在主要经济体的发展行列中,仍然名列前茅。
经济效益较好 民生稳步改善
李朴民说,从经济效益看,虽然去年GDP增幅在回落,但财政收入、企业利润都继续较快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的信息,去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4544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5%,集体企业增长34%,股份制企业增长31.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10.6%,私营企业增长46%。
从结构调整看,李朴民说:“农业发展的成效是大家都看得见的,去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0408.6亿元,同比增长了21.3%,粮食产量实现了可喜的‘八连增’。”
在工业结构调整方面,据工信部的信息,去年全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安排150亿元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加大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装备工业核心能力建设、工业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去年向各地下达的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展良好,公告的2255个企业落后生产线基本已经关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步伐也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全年增长16.5%,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13.9%的增速。
李朴民特别提到,去年区域发展的成果不小,促进了区域协调,也为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拓展了更大的空间。他认为,民生事业不断改善是去年的最大亮点。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背景下,社会保障事业也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态势不改
谈到今年,李朴民表示很有信心:“中国内需的潜力很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今年尽管国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但在多种有利条件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经济仍将会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态势。”
他认为信心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在世界经济形势严峻复杂、欧债危机不断恶化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二是中国内需潜力巨大。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仍然处在较快发展阶段。中国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也是扩大消费需求、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过程,这将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力,同时也需要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充沛的动力,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创造条件。三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释放出更大活力。
“中国内需的潜力很大,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中国经济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都将会处在较快增长的区间。”李朴民说。
继续促进经济向自主增长转变
李朴民强调,虽然有诸多有利条件,但今年中国面临一些老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新矛盾、新问题又不断出现的情况,国民经济要实现从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转变,还需要持续不断努力。
在他看来,当前世界经济尚未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又面临着欧债危机日趋恶化的新冲击。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继续下行的压力不减,毫无疑问会影响中国外需的稳定增长。从国内看,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例如,农业继续稳产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难度增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一些“两高”行业扩张仍然偏快,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
李朴民表示:“客观地讲,由于国际环境的复杂严峻,不确定、不稳定性增强,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着放缓的压力。但只要我们利用好有利条件,抓住并切实用好战略机遇期,贯彻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和方针政策,国民经济将会继续平稳较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