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行业新闻

新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发布

PM2.5正式入国标 钢铁业减排待加速

发布时间:2012-03-13

据新华社信息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日前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部署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作。

新标准增加了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监测指标。会议要求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与臭氧等项目监测,明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此举表明,国家仅用4年时间,全面推开PM2.5的监测和评价,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

这次会议还提出了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要求。就钢铁业来说,会议提出,要加快淘汰钢铁业的落后产能,在重点区域实施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别限值,禁止新建、扩建除热电联产以外的钢铁厂,推进钢铁业二氧化硫减排治理。PM2.5正式进入国标,钢铁业亟待加快节能减排的步伐。

危害很大的PM2.5

PM2.5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又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其能负载大量有害物质穿过鼻腔中的鼻纤毛,直接进入肺部,甚至渗进血液,严重危害人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版《空气质量准则》中曾指出:当PM2.5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时,人的死亡风险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情形约增加15%。一份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称,PM2.5每立方米的浓度上升20毫克,中国和印度每年会有约34万人死亡。

国内有关大气专家指出,我国城市PM2.5的污染十分严重,北方城市和区域(如北京及周边省市)PM2.5浓度高达0.08~0.10毫克/立方米,超过美国标准年均限值5~6倍,南方城市和区域PM2.5浓度超过美国标准2~4倍。将PM2.5放入强制性污染物监测范围,有利于消除或缓解公众自我感观与监测评价结果不完全一致的现象。我国将PM2.5年和24小时平均浓度限值分别定为0.035毫克/立方米和0.075毫克/立方米,符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和环境管理的需求。

钢铁业如何产生PM2.5

专家指出,钢铁业是产生PM2.5的重点行业之一,其关键原因就是我国钢铁企业多以高炉长流程工艺为主,煤炭是主要能源。而钢铁业主要在以下几个环节产生PM2.5:一是铁前系统。该系统是产生PM2.5的重中之重,主要包括烧结脱硫、焦炉湿熄焦,以及高炉除尘、焦炉煤气放散等多方面,有的炼铁系统大气排放物不达标,含有大量粉尘,其中就包括以前没有纳入国标监测的PM2.5。二是炼钢系统。某些转炉冶炼一次、二次除尘效率不高,导致粉尘排放不达标,而部分转炉煤气放散不仅造成二次能源的浪费,而且放散的一氧化碳和粉尘还污染环境。三是物流系统。钢铁企业内部存在大量的物料二次运输,汽车等机动车排放的尾气和带来的扬尘等都是PM2.5产生的源头。此外,钢铁企业露天存放的焦炭、精煤和铁精粉等散状大宗原燃物料,未绿化、硬化的室外场地等,也都是产生PM2.5的重要区域。

变压力为动力

国家已经给出了PM2.5监测的时间表,随着监测工作铺开,如何治理污染源将成为重点。去年12月26日,工信部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把今年工业节能减排目标确定为5%,钢铁业任务很重。

我国政府已经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一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降低40~45%。随着国家PM2.5监测工作陆续铺开,各级地方政府将加大监管和执法力度,以保证本地区整体环境水平不断提高。而在企业内部,职工自我防护意识增强,“我要保护”将成为普遍要求,迫使企业不断提高绿色生产环境水平。社会各界群众也将严格监督钢企的环境保护工作。由此可以推断:随着PM2.5时代的到来,钢铁业必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环境保护任务。压力面前,钢铁企业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将压力看做提升工艺水平、管理效率的动力,让钢铁业不再成为人们眼中的“污染大户”。同时,国内环保装备制造企业也应以此为动力,开展技术创新,让环保装备也进入PM2.5时代,以满足钢铁业提高节能减排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