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行业新闻

全行业利润大减

三大结构性问题困扰钢铁业

发布时间:2012-03-15

据新华社信息

在今年两会上,与会的钢铁行业代表均表达出一个相近的观点,即钢铁业目前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并且这种态势将延续下去。业内专家指出,我国钢铁业备受三大结构性问题困扰,尽管《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但是今年国内钢铁行业仍将面临市场需求和成本压力的双重考验。

与会代表:钢铁业寒冬至少持续5年

钢铁业是我国重要支柱行业之一,也是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主要支持力量。然而,在今年两会上,多位来自钢铁企业的人大代表认为,我国钢铁行业正在经历寒冬。

山东泰山钢铁集团董事局主席王守东表示:“钢铁行业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今年依然没有机会。”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波称:“产能相对过剩是钢铁行业低效益的主要原因,加之中国铁矿石进口困难和铁矿石价格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增加,降低了利润率。”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琳更是直接表示:“钢铁业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不仅去年是寒冬,今年也是寒冬,钢铁业寒冬至少要持续5年时间。”

去年12月份,钢铁业亏损企业达26家,亏损额达43.56亿元。今年1月份,钢铁行业PMI经理人采购指数到了47.9的低位,更折射出企业的经营困境没有什么改变。

行业发展受困于三大结构性问题

从表面上看,我国钢铁业亏损的直接原因是原料供应受制于人。一个时期以来,铁矿石价格上涨推升钢价走高,金融危机和经济疲软导致钢价大跌,铁矿石价格回落不仅滞后,钢厂要消化掉前期的高价铁矿石储备至少要几个月,这是导致钢厂严重亏损的直接原因。然而,从深层次上看,三大结构性问题是困扰行业发展、导致目前行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首先,产能结构性过剩,产品的市场需求与行业生产供给能力之间存在结构性差异。“我的钢铁”资讯总监徐向春指出,“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整体上经历了一场结构性的调整,板材产能增加过快,导致“十一五”末期市场出现了“长材强,板材弱”的局面,即长材价格不断走高,需求旺盛,而板材需求却相对稳定,加之板材供应过快导致了社会库存高企,价格一直低位徘徊。

其次,行业集中度低,行业自律调控能力和原材料议价能力低。正是因为这种产能结构性过剩所导致的市场供需出现的结构性矛盾,使得我国大批小型钢铁企业得以生存发展。因为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上马板材项目过多,而长材市场因为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拉动下需求大幅增长,使得大批小型钢铁企业凭借长材生产而立稳脚跟。据估算,我国目前钢铁生产有70%是长材。

第三,产业布局不合理,钢铁产能分布仍是北剩南少。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的产业布局仍不合理,市场供需上的物流成本较高,而且市场的地区结构性差异是困扰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长期问题。徐向春认为,从城市化发展态势上看,中西部地区固然是未来钢铁需求的新热点,但是我国钢铁消费的主要力量仍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板材市场。而目前从需求分布、原料供应以及当地环境资源承受能力等方面来讲,北剩南少的局面仍没有改观。

但是,徐向春也指出,西部钢铁发展在考虑满足当地需求的同时,还要注意原料供应问题,如果铁矿石从沿海进口的话,其运输成本也是企业必须要考虑的。

“十二五”规划直指结构性问题 行业短期内仍将承压

面对上述三大结构性问题,《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注重规模扩张发展向注重品种质量效益转变,更加注重产品升级、节能减排、调整结构、提升效益。

在品种质量上,既要重视重点行业的关键品种开发,更要重视量大面广产品的质量提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已经不再盲目地鼓励企业投资板材,而且当前板材不如长材收益大,钢铁企业对板材投资热情大幅下降,同时政府也设立了门槛,以市场为导向,优先支持有市场需求的品种上马。

在产业布局上,“十二五”规划再次明确了加快大型钢铁企业从中心城市中心城区撤出的工作,从地域布局和港口分布两大要点出发,重新配置钢铁生产资源布局。

在资源保障上,加大自有铁矿石和海外权益矿的投资和开发力度,基本建立利益共享的铁矿石、煤炭等钢铁工业原料保障体系。在“十二五”末,实现铁矿石自给度45%的战略目标。

然而,我国钢铁行业在短期内仍将承受来自铁矿石成本高企和下游行业需求萎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