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行业新闻

中国投资环境整体尚好

“外贸寒冬”难掩制造业优势

发布时间:2012-04-26

据新华社信息

“住友电工三年前想在中国增资扩产,但因为成本高,就把投资额转移到了东南亚地区,可现在看来这个决定并不明智。”在全球500强企业住友电工位于苏州的电子线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徐志宏说,“东南亚工人生产效率不如中国,加上当地政策缺乏稳定性,如今住友电工投资还是最看重中国市场。”

记者近期在浙江、江苏、广东等沿海省份走访发现,尽管传统外贸订单、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南美,甚至回流欧美的消息不绝于耳,但中国制造业在多年高速发展下积累的产业配套、劳动力性价比以及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等优势,仍然让一些企业难以割舍。

最新公布的外贸运行数据显示,中国的外贸进出口形势并不乐观。尽管刚刚摆脱2月份遭遇十年来最大月度逆差的阴影,但一季度外贸进出口增速仅为7.3%,广东、浙江、江苏等外贸大省的一季度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外资利用额度也略有降低。今年一季度,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94.8亿美元,同比下降2.8%。业内专家认为,从数据来看,目前的外经贸形势确实存在困难,但综合多方面因素来看,中国制造业优势仍在,整体投资环境尚好,不至于过度悲观。沿海省份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一直是制造业的最活跃力量,但总体偏弱的抗风险能力让它们在去年以来的严峻经济形势下受到冲击。记者走访中发现,眼下一些龙头企业正在尽力拉伸上下游链条,形成“航母效应”,以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苏州市商务局相关人士表示,苏州有两个国家级出口基地和13个省级出口基地,每个基地包括大约十家龙头企业和若干配套企业,去年以来外贸形势严峻,出口下滑,但出口基地增速整体高于平均水平。不过在业界人士看来,产业集群培育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乏力、竞争环境不够透明等,仍然是“中国制造”普遍面临的难题。一些外商投资企业反映,他们最关心的,是政策信息是否公开透明,以及经营环境是否合规合法。而从年初以来的密集举措和表态来看,中国政府已在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资本流向实体经济发展制造业。不久前获批设立的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务院常务会议为此项改革提出的一项要求便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