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行业新闻

两会代表委员为“去产能”献良策

发布时间:2016-03-11

全国政协常委李毅中:地方需立去产能“责任状”
据中国钢铁新闻网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手段,控制新增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中央财政将安排100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表示,在政府、企业、行业间达成共识后,除了依靠市场化的手段淘汰落后产能,各地还需要有“责任状”。
今年工业预期目标有望实现
李毅中表示,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在逐月下行。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为-2.3%。从数据综合判断,2016年工业下行压力还在加大。
虽然工业下行压力大,但是经过努力,还是有希望实现预期目标的。这需要狠抓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抓两件大事,一是传统产业的改造优化升级转型,二是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的加快培育发展。
国家已经出台了重大改革措施,包括2016年完成“去产能”“去库存”等五大重点任务,政策若能落实到位,能够使得工业提高质量和效益,进而达到工业增加值的预期增长。
“去产能”需地方定下指标
李毅中指出,我国化解产能过剩十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使我们摸清了情况,也达成了共识,并且化解产能过剩,也从原来是外部压力、上级指令,现在变成了自发。
虽然具体执行起来肯定有许多困难,但是政府工作报告中讲了,中央支持、地方落实责任、企业是执行主体,更多运用市场的办法。用法律、技术、经济的办法,规定能耗、排污、质量、安全指标,这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具体企业若达不到,比如限期半年进行改造,半年过去还不行,那这些企业就要退出。这是用法律、技术的手段,设定一定门槛。同时,国家政策给予支持,中央财政拿出1000亿元,用于员工安置,政策含金量还是很大的。
中央的决心大,政策力度大,各部门要落实很多政策。李毅中指出,中央需要有一个去产能的时间表,关停哪些企业也要有落实计划。化解产能需要发挥我们的优势,要切实“去产能”,各地得有责任状,同时需要有指标。
新兴产业培育不要一哄而上
李毅中指出,现在发展新兴产业,要着力于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花钱买不来,只有自主创新。所以,国家出台了十七项重大科技专项,“十三五”要取得全面突破。这十七项重大科技专项,基本涵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同时到2030年,还将再选择一批重大科技专项。
政府在扶持产业上,要有规划,不能一哄而上。各省都这么搞,那就是重复建设,弄不好会成为新一轮的产能过剩、产业雷同,各地要差别化发展,根据各地的资源、环境容量、市场和已有产业基础,结合自己的优势和主导产业来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李晓波:钢铁去产能是当务之急,重点是加快落实
据中国钢铁新闻网  “早去产能、早出清、早主动,有助于整个行业尽快转型升级。”日前,针对目前整个钢铁行业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李晓波指出。他表示,包括煤炭、钢铁等传统行业在内,去产能是当务之急。中央对中国经济问题看得很准,办法和措施都有,重点是怎么加快落实。
李晓波的另一个身份是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钢”)董事长。
该企业官网显示,太钢始建于1934年,地处汾河之滨龙城太原,是集铁矿山采掘和钢铁生产、加工、配送、贸易为一体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也是全球不锈钢行业领军企业,具备年产1200万吨钢(其中430万吨不锈钢)的能力。
据了解,2015年7月份,《财富》(中文版)发布2015年中国500强排行榜,山西共有10家企业上榜。太钢旗下的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位列第66位,是山西上榜企业中排名最高的一个。
即使这样一个具有“优良基因”的企业,也难以避免整个行业不景气的冲击。
据中钢协数据称,去年中国钢铁行业出现全行业亏损。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共亏损645亿元,同比减少871.23亿元。在亏损榜单上,老牌国企酒钢、包钢、本钢、鞍钢、武钢占据了前五席,亏损额均在70亿元以上。而在前二十大亏损企业中,去年由盈转亏的,竟多达15家。
李晓波表示,去年,太钢效益也出现亏损,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比如钢铁去产能,中央和社会已经达成共识,有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关文件,剩下的就是抓好落实。
今年1月4日,李克强新年首站考察太原。在太钢,总理鼓励在场职工:“太钢以不锈钢闻名,相信你们能把困难扛过去!好钢要千锤百炼,好产能要优胜劣汰。希望你们用‘不锈’精神和智慧,浴火重生,重振雄风!”一个月后,国务院印发《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及,在近年来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基础上,从今年开始,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
在李晓波看来,企业的出清、退出、淘汰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牵扯到很多事。1亿—1.5亿吨的目标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尤其要做好职工的转岗分流、妥善安置。但从全行业看,钢铁去产能已是必然趋势。
《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指出,化解过剩产能,要依法依规退出,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技术等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同时也要引导主动退出,完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通过主动压减、兼并重组、转型转产、搬迁改造、国际产能合作等途径,退出部分钢铁产能。
对此,李晓波表示,每个钢铁企业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需要强制淘汰的部分,如果确实不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那就需要退出市场,太钢也不例外。


全国人大代表杨鲁豫:济钢:搬到运输成本较低的沿海城市
据中国钢铁新闻网  2016年全国两会上,供给侧改革第一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钢铁行业走在了改革的前列。
在行业变革与环保治理的双重压力之下,来自山东的济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济钢)搬迁愈加迫切。“济钢将要搬迁到运输成本较低的沿海城市,具体是哪个城市,将由山东省里来定。”全国人大代表、济南市市长杨鲁豫透露称。
济钢的搬迁可能会成为当前钢铁行业降本增效的样本。
成本是济钢最大的问题
“我们真舍不得济钢搬走。”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济南市长杨鲁豫感慨,这么大的企业搬迁后,济南少了很多税收和GDP。
公开数据显示,去年11月份济南空气质量连续两月居74个重点城市末位,这终于让济南市政府痛下决心,加快了济钢的搬迁步伐。
杨鲁豫坦言,济钢的搬迁不仅仅因为空气质量问题,更是企业转型升级、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现在的搬迁是二者正好契合在了一起。”杨鲁豫分析了济钢目前面临的困难,济钢生产所需要的矿石从国外进口,产品也需要出口,这种“大进大出”模式的运输成本很高。“现在济钢离港口比较远,到了港口还得转成汽车或者火车运输,这种高成本的压力下,企业处于亏损。”
“济钢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杨鲁豫一针见血指出问题的核心,这是企业自身发展和市场倒逼机制的必然结果,济钢需要搬到运输成本较低的沿海城市,同时进行转型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以适应市场,浴火重生。杨鲁豫透露,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争取在2022年前完成济钢搬迁。
欲借日照模式实现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08年3月,山东省为推动全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组建了山东钢铁集团(以下简称山钢集团),济钢与莱钢成为山钢集团的主要成员。
然而,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分属济南、莱芜两城的济钢和莱钢看似“合并”多年,但更多是财务报表统一,内部整合效果仍不理想。济钢人士表示,在济钢搬迁方向上,相较于就近迁往莱芜,随着山钢集团布局日照精品钢基地,迁往日照是内部广为流传的版本。不过,日照市长刘星泰却公开说“不”。济钢原料处人士表示,在山钢的整体布局中,包含关于原料成本的论证,但莱芜与济南一样同处内陆,并不具备接近原料产地的优势。
在济钢人士看来,山东省钢铁产能以内陆布局为主,而沿海布局滞后,省内90%铁矿石依赖进口,致使钢铁企业的运输费用每年增加65亿元左右。
杨鲁豫指出,降成本和去产能都很重要,成本解决不了,搬到哪里还是会亏损。杨鲁豫也提到,在去产能的要求下,济钢到了新城市,会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装备,生产最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而且通过升级改造降低污染。
业内人士表示,因为国家发改委已不允许新上产能,日照项目的建设产能,主要来自对济钢与莱钢产能的削减,山钢亦想借此实现产业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陈代富:钢铁行业改革核心在修炼“内功”
据中国钢铁新闻网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博长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冷水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陈代富看来,供给侧改革对钢铁行业是利好,企业只有扎扎实实搞好内部管理,降低成本,占领市场,自然有适者生存。
去年全国钢铁行业产量为11亿吨,市场消耗量为8亿吨,剩余产量3亿吨,而多数钢铁企业释放的产能仅为七八成。冷钢作为湖南一家中小钢铁企业,去年产量为280万吨,但其销售量达到了790万吨。“这就是我们的市场。”陈代富认为,冷钢虽然占有的市场份额很少,但企业能够在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找到自身的生存之道,是出于企业自身的自信。
冷钢是1958年建厂的老牌国有企业,由于位置偏僻等各方面的原因,1999年,企业因为缺乏竞争力,被淹没于第一轮改革的浪潮。2000年开始的随后7年间,冷钢不断改革,最后定性为全体员工共同持股的共有企业。
“体制机制转换以后,企业的活力得到了激发,员工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知道了在为谁做事,为什么要做事,该怎样去做事。”陈代富说,在冷钢,上至管理层,下至普通员工,均将自己定位于“城市中的农民”,只有自己做好事才有饭吃,无人存有依赖思想。这便激发了企业的内生动力,提高了生产力,最终体现为企业效率乃至效益的提升。
“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是由于需求和产能不匹配,如今并没有找到产品能够替代钢铁,所以我们对行业是自信的。”陈代富认为,企业只需从实际出发,从产品质量、产品、区域、成本等方面定位准确,并总能适应市场浪潮。
“我们8年前就做了现在要做的事。”陈代富认为,今天的冷钢正是得益于2007年,冷钢提前布局改革,并占领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