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行业新闻

“十三五”我国钢铁业节能减排开局顺利

发布时间:2016-08-17

钢铁业绿色转型:“十三五”排放标准更严

据中国钢铁新闻网

目前,中国钢铁存在着环保两极分化的隐忧,大企业在环保方面已非常先进,排放量并不大,但大量难以统计的小企业却是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力量,后者排放的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成为雾霾的主要原因。而先进企业与小企业不同的吨钢环保成本也形成了不公平竞争,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值得关注。

近期,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发布了《中国钢铁工业环境保护白皮书(2005-2015)》(下称白皮书)。白皮书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中国淘汰落后炼铁产能2.47亿吨,落后炼钢产能1.72亿吨,绝大多数落后工艺的钢铁产能已经被淘汰。与此同时,中国公布了“史上最严格”的排放标准,在多个指标上已经看齐甚至严过德法等发达国家。

多数落后产能已淘汰

钢铁行业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快速增长似乎更多地来自产能大幅的扩张。而中国在淘汰落后产能上下的功夫并不小。白皮书数据显示,2005-2015十年间我国已累计淘汰炼铁产能2.47亿吨,累计淘汰炼钢产能1.72亿吨。

白皮书指出,钢铁行业的落后产能主要侧重于钢铁的工艺和装备层面,具体包括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严重污染或破坏生态环境,严重浪费资源、能源的钢铁产能装备。

今年初,随着国家《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出台,关于落后装备的政策认定在正逐步从严,标准也随之不断提高。

以炼铁、炼钢装备为例,2005年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规定钢铁行业要淘汰容积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公称容量2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而在2011年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则规定,落后装备为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表示,尽管钢铁企业在全国工业中仍属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但全行业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增强,环保投入也在持续增加,淘汰落后产能取得巨大进展。

通过十年来落后产能的淘汰,钢铁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水平大幅改善,先进产能的比重也在大幅提升。

工信部副部长冯飞表示:“如果按照装备规模和工艺技术两个标准来看的话,绝大多数落后产能都已经被淘汰掉了,只剩下很少的一部分。”

中国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比例印实了这一点,目前全国企业通过这一体系认证的比例不足30%,然而钢铁行业已有305家企业通过了认证,占全国钢铁产能的90%以上。

排放标准赶上发达国家

过去十年间,随着各项环境战略政策的执行,钢铁行业的环保状况获得明显改善。

白皮书显示,自2005年到2015年,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从2千克降为0.81千克左右,固废综合利用率由94.8%提高至97.5%,吨钢固废产生量由每吨628千克降至每吨585千克,吨钢废水排放量由3.8立方米下降至0.8立方米,许多特别限值地区的企业实现了废水“近零排放”。

截至去年底,全国重点钢铁企业烧结机脱硫面积增加到13.8万平方米,安装率由19%增至88%;重点钢铁企业综合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比例达到75%以上。

在此基础上,中国公布了更为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标准,钢铁行业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环保治理压力。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在去年开始实施,堪比欧美发达国家的钢铁企业污染物排放特别限值标准也进入了实施阶段,也被钢铁行业称为“史上最严”的排放标准。新标准中,钢铁行业污染物排放指标全面、大幅收严,部分污染物排放限值仅为老标准的1/10。

值得注意的是,和国外相比,在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上,我国已经达到甚至优于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排放标准。此外,中国已开展对于二恶英和氟化物等污染因子的监测,并设定了0.5和4.0的排放限值,而法国等则没有这些数据以及相应的标准。

李新创介绍,在“十三五”期间,还将增加烟粉尘约束性指标、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未来仍将通过环保倒逼手段促使环保不达标企业尽快退出,化解高污染过剩产能。

专家介绍,在已经制订的国家标准化“十三五”规划中,专门设置了节能减排标准化工程,这一工程将针对钢铁等行业实施化解产能过剩标准支撑工程,重点制订节能、节水、环保、生产设备节能、高效节能型产品、节能技术、再制造等方面标准,加速淘汰落后产能。

钢铁业环保两极分化隐忧

在严格的政策和标准约束下,十年间中国重点钢铁企业环保治理资金累计投入超过1300亿元。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尽管钢铁行业利润水平持续下滑,环保投入仍然保持增长态势。

当前,中国钢铁工业总体仍处于绿色转型的初级阶段,钢铁企业绿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白皮书认为,当前中国钢铁行业存在着环保两极分化的隐忧。

一方面,中国有着太钢、唐钢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标杆企业;但另一方面,就全行业而言,由于地区差异、技术装备水平差异和环保理念差异,中国钢铁企业之间的环保水平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钢铁工业环境保护统计》显示,在烟粉尘排放上,重点钢企平均值为吨钢0.81千克,然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中前十名的均值只有0.41,而后十名则高达4.17;二氧化硫排放同样如此,平均值为0.85,前十名均值为0.35,后十名均值为2.62。

更严重的是未纳入统计的钢铁企业,这部分产能很多处于灰色地带,其吨钢排放量更高。2014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单位粗钢产量5.73亿吨,其烟粉尘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为49.95万吨和64.65万吨。非协会会员单位粗钢产量2.50亿吨,不足会员单位一半,但其烟粉尘排放量达到51.55万吨,高于会员单位排放总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更是高达116.1万吨,约为会员单位的2倍。

白皮书表示,后者大量排放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正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

白皮书指出,目前中国钢铁行业环保设施平均吨钢运行成本约为80元,其中先进企业环保设施吨钢运行成本约150元,然而还有一部分企业吨钢环保运行成本不足先进企业的1/3。环保成本上巨大的差异,不利于市场的公平竞争。

更关键是,吨钢环保成本的悬殊正在成为部分落后企业与先进企业打价格战的重要“竞争优势”。在前者的价格打压下,先进企业不得不承担着环保运行成本高位运行,销售利润率下滑的双重压力,如何防止钢铁行业在环保层面劣币驱逐良币值得关注。

工信部拟多举措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据中国钢铁新闻网

工信部日前就《关于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提出,要通过加大资金支持、落实价格政策、实施差别信贷等多项措施,对能耗、环保、安全生产达不到标准和生产不合格产品或淘汰类产能,依法依规有序退出。

《意见稿》提出,在近年来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基础上,以钢铁、煤炭、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为重点,通过完善综合标准体系,加严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推动建立法治化、市场化产能退出机制,争取到2020年再退出一批产能,产能过剩矛盾得到缓解,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意见稿》明确,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对能耗、环保、安全生产达不到标准和生产不合格产品或淘汰类产能,依法依规有序退出。

能耗方面。严格执行节约能源法,对达不到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要求的产能,应在6个月内整改;确需延长整改期限的,可提出不超过3个月的延期申请;逾期未整改或经整改仍未达标的,依法关停退出。

环保方面。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对达不到大气、水、固体废物等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超总量排污的产能,实施连续按日处罚;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质量方面。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法,对相关产品质量达不到强制性标准要求的产能,依法查处并责令停产整改;在6个月内未整改或经整改仍未达标的,依法关停退出。

安全方面。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对未达到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以及安全生产条件达不到相关强制性标准要求的产能,立即停产整改;在6个月内未整改或经整改仍未达标的,依法关停退出。

政策措施方面,《意见稿》要求,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能耗、电耗达不到强制性标准的产能,落实差别电价、阶梯电价、惩罚性电价和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等能源资源价格。

《意见稿》明确,落实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对化解过剩产能、实施兼并重组以及有前景、有效益的企业,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未按期退出产能的企业,严控新增授信,压减存量贷款,从融资方面督促企业尽快退出产能。运用市场化手段妥善处置企业债务和银行不良资产。

《意见稿》强调,要把职工安置作为去产能工作的重中之重,指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依法妥善处理劳动关系,制定好职工安置方案和风险处置预案。

上半年我国钢铁行业能耗同比下降

据中国钢铁新闻网

从国家发改委获悉:今年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下降5.2%,超过全年目标任务。从环境质量看,空气质量总体向好,全国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浓度分别下降9.3%、6.3%、14.3%,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6.7%,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节能指标完成进度超前,环境质量总体向好,“十三五”节能减排工作开局顺利。

数据显示,上半年高耗能行业能耗继续保持低位运行,石油、化工、有色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同比增长3.5%、3.2%、1%,建材、钢铁规模以上工业行业能耗同比分别下降1.0%和1.5%。发电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以上火电发电量延续负增长态势,同比下降3.1%。规模以上水电、核电、风电发电量增长迅速,同比增长13.4%、24.9%和24.4%。

同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优良天数分别提高11、3.8、4.1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国家地表水环境监测网1940个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为68.8%。

国家发改委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严格目标管理,强化节能统筹,加强环境治理,强化产业扶持。